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Fluidized be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FB-CVD)技术属于材料制备理论与化工科学进行学科交叉的典型研究范畴。流化床技术因其传热速度快,混合均匀等特性特别适用于多相共存的反应过程,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材料制备技术,广泛用于制备各种单晶、多晶或玻璃态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薄膜及厚膜材料,同时通过气相掺杂可以实现材料功能的拓展和耦合。将流化床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相结合,就搭建起了材料的实验室研究向宏量制备的桥梁,有望将材料研究从科学研究推向工程应用。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制备SiC系列材料过程示意图及相关产品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利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制成功了以碳化硅为主要包覆层的包覆燃料颗粒,该燃料颗粒即将用于新型的核反应堆,性能水平居于世界一流,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商业化生产。利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原理,还能创造性的将微米包覆技术改进用于微纳粉体的原位制备和包覆,生产出了碳化硅纳米颗粒,碳化硅量子点,碳化硅纳米线,碳包覆碳化硅复合纳米颗粒,空心碳笼及三维石墨烯等相关重点材料。
在即将来临的“2018年全国碳化物粉体与陶瓷制备技术交流会”,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刘马林副教授,将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大家分享 题为“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系列材料及在核能领域的应用”的报告,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你,赶紧加入咱们的开封碳化硅专题会议吧!
刘马林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
刘马林,男,1982 年出生。目前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材料研究室副主任。
2000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其间2002年9月辅修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2004年7月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直接就读博士研究生,其间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交流访问;2009年7月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09年8月入选清华大学核研院“235”人才计划,留校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2012 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5年7月开始担任新材料研究室副主任;2016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成果
学术研究方向为先进核燃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聚焦国家核能重点需求开展核燃料及相关材料的基础、应用和工程化研究。
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余篇,EI论文20余篇;已累计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获批中国专利20余项,国际专利1项;参与撰写学术著作3部;作为负责人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共13项,另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4项。2013 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2017 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2018 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