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归胜教授:MLCC用钛酸钡基纳米粉体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 2025-05-23 18:29 分类 | 行业要闻 点击量 | 18
MLCC 论坛 钛白粉
导读:5月26-28日,于广州举办的2025年CAC先进陶瓷论坛电子陶瓷主题论坛上,粉体圈特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朱归胜教授分享报告《MLCC用钛酸钡基纳米粉体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报告将围绕高端电容用...

在消费电子产品微型化、集成化、宽频化需求的推动下,电子陶瓷行业正经历革命性技术创新。比如,随着0402/0201微型封装规格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叠加5G基站与新能源汽车高压平台对高耐压MLCC的迫切需求,多层陶瓷电容器对钛酸钡(BaTiO3)电介质材料性能——尤其是粒径控制及分散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

作为典型ABO3型功能材料,钛酸钡主要呈现立方相(顺电相)和四方相(铁电相)两种晶型结构。其中,四方相钛酸钡因具备自发极化特性,在铁电、压电、热电和能量采集等性能表现上尤为突出,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中,被称作是“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四方相钛酸钡的性能和应用与纳米粒子的粒径存在密切相关,体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有研究者发现,纳米BaTiO3粒径缩减可同步降低介电常数、居里温度与介电损耗,同时提升绝缘电阻与击穿电压。这使得小粒径材料既能契合器件微型化趋势,又能增强MLCC综合性能,显著延长使用寿命。

当前技术攻关聚焦200nm以下钛酸钡制备,尤以100-150nm四方相BT粉体为核心突破点。主流制备技术包括共沉淀法、溶胶- 凝胶法、固相法、反相微乳液法、水热法等。其中,水热法以水为溶剂, 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使原始混合物进行充分溶解并成核结晶,能够得到晶粒发育完整、颗粒度可控、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良好且拥有理想化学计量组成的材料。不过由于固-液反应缺乏热力学数据且反应环境条件苛刻,俗话水热法制备高性能BT粉体在产业化上有一定的挑战。

5月26-28日,于广州举办的2025年CAC先进陶瓷论坛电子陶瓷主题论坛上,粉体圈特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朱归胜教授分享报告《MLCC用钛酸钡基纳米粉体的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报告将围绕高端电容用钛酸钡及钙镁掺杂钛酸钡粉体的水热制备技术为核心,分析当前200nm以下高端电容用钛酸钡粉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需求,报告100nm级钛酸钡基粉体的水热制备技术,以及中试和MLCC应用进展,为解决X8R高端电容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国内MLCC关键原料的技术进步。

报告人介绍


朱归胜,男,1981年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电子信息材与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副主任。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技术与工程化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国产高端电子材料的产业化。解决了高端电容用高性能纳米钛酸钡粉体材料、平板显示产业用高密度大尺寸ITO靶材“卡脖子”技术。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大专项、企业重大委托等项目30余项,主导完成大尺寸高密度ITO靶材制造技术、碳基超级电容器技术、电子级钛白粉制造技术、纳米四方相钛酸钡等产业化项目4项,累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3.5亿元。专利成果转让6项,转化金额960余万元,孵化企业2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2020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8年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1项, 2019年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委员会产学研贡献奖。

 

2025年CAC先进陶瓷论坛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