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茂教授:金属/氧化物微纳粉体的可控制备与产业化(报告)

发布时间 | 2025-08-25 11:55 分类 | 行业要闻 点击量 | 16
MLCC 论坛 干燥 纳米材料
导读:9月25-26日,于苏州举办的“2025全国纳米金属粉体/浆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常州英中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的姜兴茂教授将作题为“...

高性能金属/氧化物粉体在3D打印、导电、电子封装、叠层电容器、抗菌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不同制备方法粉体的特性不同,应用方向自然也大相径庭。

一、气溶胶法

将前驱体溶液雾化,微液滴经反应、干燥、热解形成颗粒,典型代表是火焰喷雾热解,特点在于一步合成,颗粒球形度和纯度高,粒径分布窄。

该方法可以制备3D打印金属/陶瓷粉体,超细银/铜粉等。

二、共沸精馏法

湿化学法(如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的后期,用一种与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苯)一起蒸馏,共同蒸发出体系中的水分。由于采用有机溶剂分子取代水分子,因其表面张力远小于水,从而极大削弱了毛细管力,从根源上抑制了团聚,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分布窄、分散性好、烧结活性高的超细粉体。

该方法可以制备高端MLCC介质粉体,高性能电子陶瓷粉体等。

三、自组装法

利用分子/纳米颗粒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等)自发地、有序地组装成从纳米到微米尺度的稳定结构。

该方法可以制备抗菌剂、催化剂、纳米传感器等。

以上方法的原理特点鲜明,应用方向精准,但在放大生产以至于产业化方面存在诸多难点——气溶胶法的设备和运行成本高,有材料局限性;共沸精馏法生产效率低,环保处理难;自组装法重复性差,产能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

9月25-26日,于苏州举办的“2025全国纳米金属粉体/浆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常州英中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的姜兴茂教授将作题为“金属/氧化物微纳粉体的可控制备与产业化”的报告,完美融合学者、企业家两个身份,分别汇报上述三种方法制备高性能金属/合金/氧化物微纳粉体的研发、产业化以及应用的最新进展。

报告人简介


姜兴茂:国家特聘专家、国际先进材料学会Fellow, 武汉工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州英中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Lovelace呼吸研究所博士后、客座科学家。湖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中心主任、新能源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溶胶-凝胶、气溶胶、化学工程、纳米材料,先后在Nat. Mater.、JACS等杂志发表100多篇SCI文章。主编SCI专刊一期,发表气溶胶英文专著一部。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先后完成了美国能源部、美国空军、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一项,申请或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0多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1项。2011年获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创造发明奖。2012年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2016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粉体圈整理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