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教授:湿化学法量产微纳米金属粉体及其发展趋势(报告)

发布时间 | 2025-08-20 09:42 分类 | 行业要闻 点击量 | 60
MLCC 论坛
导读:苏州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张猛教授,将在2025年9月25-26日在苏州举办的“2025全国纳米金属粉体/浆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上作题为“湿化学法量产微纳米金属粉体及其发展趋势”的报...

区别于气雾化、等离子雾化、机械研磨、电解法等制备方法,湿化学法制备微纳米金属粉体是基于液相反应环境的材料合成技术的统称,基于不同的液相合成路径还可细分为共沉淀法、水/溶剂热合成法,多元醇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其共性是通过调控化学反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条件,实现粉体粒径、形貌、成分及表面性质的精准设计。因此,湿化学法被认为是获得导电浆料、电子封装和MLCC电极等高级应用所需粉体的有效途径。

随着光伏、电子、半导体等应用领域对金属粉体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光伏银浆需要具有高分散性和可控的表面理化特性的亚微米球形或片状银粉;导电胶需要高纵横比的薄片或纳米银颗粒在低填料含量下形成渗流网络;大容量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镍电极要求粒径细(100-200nm)且分布窄的球形低氧含量粉体,等等。而以上案例中的微纳米金属粉体规模化生产中,面临批次稳定性、团聚、氧化,以及成本控制和环保负担的现实难题。如何稳定地批量化供应金属粉体,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苏州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解决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前沿领域电子级微纳米新型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主要产品包括微纳米级银粉、微纳米级银包铜粉和HJT电池低温导电浆料、半导体芯片封装烧结银膏、陶瓷板烧结电容用纳米级镍粉、导电铜浆及铜粉,分别在苏州和济源建立了浆料和粉体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其中苏州浆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占地4000平米,年产导电浆料180吨,济源粉体研发生产基地占地7000平米,年产粉体200吨。

苏州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张猛教授,将在2025年9月25-26日在苏州举办的“2025全国纳米金属粉体/浆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上作题为“湿化学法量产微纳米金属粉体及其发展趋势”的报告,内容包括分析湿化学法制备银、铜、镍等微纳米粉体的技术特点,从实验室研发走向车间量产的难点,以及产品的批次稳定性问题,并展望这些金属微纳米粉体在光伏浆料、导电胶和高容MLCC电极中的发展趋势。

报告人简介

张猛:教授,致力于微纳米功能粉体的基础研究和规模生产。主导开发了吨位级湿化学法制备银、铜、镍、银包铜、银包镍及锡合金等微纳米电子粉体的全套技术,并已产业化落地,产品用于光伏、半导体、照明、汽车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应邀独立或合作撰写学术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

 

苏州纳米金属论坛会务组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