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底液是底妆的基础,用于遮瑕与均匀肤色。可它常被吐槽“会氧化”--上妆一段时间后妆面发黄发暗、脸看起来脏乎乎的,有些配方甚至半小时就开始“氧化”。但从配方与材料的逻辑,若是氧化问题,为何不选用化学稳定好的原料?又或者是加入足够剂量的抗氧化剂?下文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看起来像“氧化”,实则是粉体分散工程
粉底液本质为多相颗粒悬浮体系(多为乳液型),一般以水、油或硅油之一为连续相(O/W、W/O或W/Si),辅以乳化剂/共乳化剂、成膜聚合物与流变改性剂;颜料与填料经表面处理后分散并稳定于连续相中,以实现遮盖与质感;配方还含挥发性载体,用于铺展与定型,此外配方里还常有抗氧化体系用于防止敏感油脂老化。
图片来源网络
正经的配方师都知道,在如上原料的选择中,肯定倾向于选择可以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原料,所以从氧化的角度去考虑“脸变脏”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合理。在真实应用环境“皮肤”里,“暗沉显脏”更多是由于分散体系稳定性失衡的综合效应:皮脂/汗液会稀释或置换分散层使颜/填料再团聚,令PSD(粒径分布)右移、D90上扬、PDI增大(分布变宽/团聚增强);连续相的极性与黏度波动,叠加密度/表面能差,引发颗粒迁移与分层,出现浮色/发花,与局部深浅不均;皮脂进入后改变基质折射率,重排TiO₂与氧化铁的显色耦合,局部泛黄发闷;成膜剂Tg偏低或交联不足使膜层在摩擦下产生微裂纹与二次流动,携粉体重排;挥发性硅油先散逸或油相被溶胀同样触发重排,细端颗粒甚至经历OR(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如上过程的共同结果是颗粒空间分布改变→光学散射/吸收改变,视觉呈现暗沉、发黄与“脏感”,与“化学氧化导致本征颜色永久改变”并非同一机理。
配方侧要点:把“粉体分散工程”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粉底液上妆后“暗沉变脏”多数并非化学氧化,而是粉体分散稳定性在真实皮肤环境中的失衡:分散层破坏→颗粒再团聚/迁移→光学不均。解决思路不在“多加抗氧化剂”,而在分散工程+成膜/流变的系统优化,如下是配方侧可操作要点:
1、颜料表面处理匹配
为使颗粒表面能与目标连续相(O/W、W/O、W/Si)极性一致,需进行定向表面处理,以降低界面能、提高润湿与初始分散效率,并增强老化后的抗再团聚/抗迁移能力,从而减少浮色/发花。
相关阅读:
2、分散体系协同
颜料在体系中稳定分散的经典做法是:先润湿、后立体位阻稳定:低分子表活快速润湿,梳形/嵌段聚合物分散剂靠锚定基团吸附在颗粒上、侧链提供立体位阻,抵御剪切/电解质导致的再团聚。
通过高效的分散体系协同,可以使粉底液的分散体系在储存期保证结构与物性稳定,在应用期保证空间分布与光学稳定,从而系统性降低“分散层破坏→再团聚/迁移→光学不均”的发生概率。
3、粒径窗口管理
分散体系中过细端易随连续相迁移,受皮脂/汗液扰动后更易再分布,导致浮色与斑驳;过粗端(粗尾)提高散射不均与表面粗糙度,产生“发灰/不服帖”。分布变宽会放大光学波动与膜内二次流动风险。因而需通过适当的工艺手段维持合理的粒径分布窗口:在遮盖力与均匀度之间取得平衡,同时降低“细端迁移/粗尾显灰”的观感波动。
4、抗皮脂设计
人体皮肤分泌的油脂是干扰粉底液膜层组成与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扰动源,会引起基质溶胀/稀释、分散层被置换、表面能与润湿角改变,以及在摩擦剪切下的二次流动,最终导致颗粒再团聚、迁移与光学不均。
为抵御皮脂干扰,除优化成膜剂与分散体系外,可引入多孔SiO₂/PMMA 微球作为吸油“固定位点”,局部捕集皮脂并提升颗粒在膜内的固定度与膜层抗溶胀性,从而稳定散射、降低镜向反射,维持持久哑光妆效。
5、挥发曲线管理
粉底液中的挥发性组分决定“铺展—定型—固化”的时序,对颗粒空间分布与妆面稳定性具有关键影响。挥发过快会缩短开放时间、产生浓度梯度与界面流,导致未固化阶段的再分布/发花与短时干紧;挥发过慢则延长低黏状态,易与皮脂混合引发二次流动,同样造成光学不均。因此,应将挥发曲线与成膜聚合物的浓缩/交联进程及体系流变相匹配。
粉体圈编辑: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