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银开发的高端银浆(胶)、导电油墨等,在电子元件封装、电极以及印刷电路发挥关键作用。随着集成电路、AI器件等需求爆发和产业升级,对传统纳米银原料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液相还原法依然是微纳米银的主流工业制备路径,虽然在杂质清洗(洗涤)、团聚结块、废水处理以及烧结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胜在工艺简单、原料价格低、能耗小、反应参数易控、适合规模生产。还有一些方法制备微纳米银的质量更好,但缺点同样显著——比如微乳液法粒径精准可控且分散性好,但溶剂使用量大,且表面活性剂昂贵,产能不高;再比如热解法能制备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超细银粉,但醇盐前体昂贵,胺回收和处理成本高;其他的还有诸如喷雾热分解法,虽然产能大,成本低,但粒径宽,分级处理难;气相沉积法,纯度高、粒径小,但能耗高、产量低且需要气氛保护,难以产业化……
“模版法”还原制备纳米银粉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今年开发成功的最新的产业化项目,该技术在常温、常压、空气气氛条件下进行还原,工艺简单便捷,可以快速批量制备纳米银粉,产品粒径可通过反应工艺方便的进行控制,经水洗涤、固液分离即可得到小粒径湿纳米银粉产品。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杨仲田研究员介绍,这是一种新的“软模板”法制备工艺技术——所谓“软”与二氧化硅、氧化铝等刚性模板的“硬”相对应,它们也许是表面活性剂,也许是聚合物凝胶,主要起到限制粉体生长、团聚以及控制形貌等多种作用。在即将于2025年9月25-26日苏州举办的“2025全国纳米金属粉体/浆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发展论坛”上,杨仲田研究员将作题为“常温常压下快速绿色制备小粒径纳米银粉”的报告,从技术路线、工艺条件到对应的产品,从生产设备到控制要点,详细汇报该低成本绿色环保项目!
报告人简介
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学系应用化学(原放射化学)专业、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工作。初期主要从事放化分析、材料辐照改性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了新材料开发、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和废物管理技术支持两大主要方面的科研工作。
纳米金属论坛会务组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