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表面改性(也称表面改质或表面修饰)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粉体的组成颗粒进行表面处理,根据应用的需要有目的地改变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表面形态与结构的工艺,是调控材料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和提高使用价值的重要方法。
图1陶瓷颗粒+硅树脂→导热界面材料
依靠表面改性剂(或处理剂、包覆剂)在粉体颗粒表面的吸附、反应、包覆或包膜来实现的粉体的表面改性是一种主要的表面改性手段。表面改性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改性剂有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有机低聚物、不饱和有机酸、有机硅、水溶性高分子、超分散剂以及金属氧化物及其盐等。本文小编将整理一下表面改性剂里面的偶联剂。
偶联剂分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分子中含有化学性质不同的两个基团,一个是亲无机物的基团,易与无机物表面起化学反应(无机粉体);另一个是亲有机物的基团(聚合物基体),能与合成树脂或其它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生成氢键溶于其中。因此偶联剂被称作“分子桥”,用以改善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面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如物理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
偶联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锆铝酸盐偶联剂等。
图2偶联剂工作原理:在无机与有机界面形成键合,促进界面融合,增强性能
1、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是人们研究最早、应用最早的偶联剂。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及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已成为有机硅工业的重要分支。
硅烷偶联剂的通式为RnSiX(4-n),式中X代表能够水解的基团,如卤素、酰氧基和烷氧基等;R为非水解的,与聚合物分子有亲和力或反应能力的活性官能团,如氧基、巯基、乙烯基、环氧基、酰胺基、氨丙基等。
硅烷偶联剂对不同种类的无机粉体适应性较强,其中对表面主要含Si-O或Si-OH成分的石英、玻璃纤维、白炭黑等改性效果最好,对表面羟基丰富的高岭土、水合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效果也较好。
硅烷偶联剂对与其作用的有机聚合物一般具有选择性,如果硅烷和聚合物二者在结构和组分等特性方面相互匹配,则相互作用强;否则相互作用弱,改性粉体就不能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在使用硅烷偶联剂时,为获得较佳的效果,需对每一个特定的应用场合进行试验预选。
表1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品种及使用体系
2、钛酸酯偶联剂
钛酸酯偶联剂的分子结构通式为(RO)m—Ti—(OX—R'—Y),式中,R和R′分别代表短碳链烷烃基和长碳链烷烃基,X代表C、N、P、S等元素,Y代表羟基、氨基和环氧基等双键基团。
图3钛酸酯偶联剂的作用功能区域
在钛酸酯的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和基团均具有自己的功能作用。从结构特征上看,钛酸酯偶联剂具有以下6种功能:
功能区1,即(RO)m,为无机粉末与偶联剂中的钛直接进行化学结合;
功能区2,即(O……),具有酯转移和交联功能;
功能区3,即OX,为连接钛中心的基团;
功能区4,即R,为热塑性聚合物的长链缠绕基团,钛酸酯分子中的有机骨架;功能区5,即Y,为热固性聚合物进行交联的反应基;
功能区6,即n,它代表钛酸酯的官能度,n为1~3
钛酸酯偶联剂是一种弱酸性的偶联剂,包括单烷氧基型、焦磷酸异辛酯型、配位型及新烷基型钛酸酯等。其可作为聚烯烃类树脂和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的无机填充助剂。
①单烷氧基型
这类偶联剂能在无机粉末和基体树脂的界面上产生化学结合,但它含异丙氧基,耐水性差,只适用于含化学键态及物理键态水的干燥填充剂体系。代表品种:KR-TTS。
图4单烷氧基三羧酸钛偶联剂与无机颗粒的作用机理
②单烷基焦磷酸酯型
该类钛酸酯耐水性好,适用于中等含水量的填充剂体系,如颜料、滑石粉等表面
处理,在这些体系中,除单烷氧基与填充剂表面的羟基发生水解形成偶联外,焦磷酸酯基还可以分解形成磷酸酯基,再结合一部分水。
③配位型
配位型钛酸酯偶联剂的结构通式为(RO)₄—Ti—(OX—R—Y)₂,由该结构式可见,钛原子由4价键转变为6价键,这无疑会降低钛酸酯的反应活性,提高耐水性,因此,它适用于多种无机粉体填料和含水聚合物体系,并可避免4价钛酸酯在树脂等体系中的副反应。
④螫合型
螯合型钛酸酯是指其结构中(RO)m为螯合剂的钛酸酯偶联剂,根据美国Kenrich公司的系统分类,螯合型钛酸酯分为螯合100型和螯合200型两种。
螯合100型 | 螯合200型 |
含有氧乙酸螯合剂 | 乙二醇螯合剂 |
螯合型钛酸酯具有良好的耐腐蚀、阻燃、黏结性和耐水性,适用改性处理含湿量较大的无机粉体。它既可溶解在甲苯、二甲苯等溶剂中,也可用烷醇胺或胺类试剂季胺盐化后溶解在水中使用。
总结:
根据填料等填充剂的水分、粒度、各类钛酸酯的特性以及树脂聚合物的特性决定具体的钛酸酯品种。通常来说,干燥的填充剂多选用单烷氧基型,潮湿的填充剂可选择单烷氧基焦磷异辛酯型、配位型或新烷基型,单烷氧基型是合成其他类型钛酸酯的合成原料,主要由相应的醇与四氯化钛直接反应而成。
一般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为改性粉体量的0.1%~3.0%。颗粒的粒度越细,粉体比表面积越大,偶联剂的用量就越大,通常可用黏度法探索合适的钛酸酯偶联剂用。量。用钛酸酯偶联剂活化的无机填料改性热塑性聚合物,不仅成型温度低和成型时间短,还能改进制品冲击强度和力学性能。颜料和涂料经钛酸酯偶联剂活化处理后分散性提高,可使制品色泽鲜艳、表面光滑。
3、铝酸酯偶联剂
铝酸酯偶联剂在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如提高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方面可与钛酸酯偶联剂相媲美;其成本较低,价格仅为钛酸酯偶联剂的一半,且具有色浅、无毒、使用方便等特点,热稳定性能优于钛酸酯偶联剂。
图4铝酸酯偶联剂与无机粉体表面的作用
图5铝酸酯类偶联剂的结构通式
铝酸酯偶联剂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或浅色液体,可采用预处理法或直接加入法对粉体进行改性。改性时,将粉体加热至110℃左右,然后加入捏碎后的铝酸酯偶联剂,用高速加热混合机或其他表面改性设备进行表面化学包覆改性。铝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一般为粉体质量的0.3%~1.0%。如果改性粉体作为注射或挤出成型的塑料硬制品的填料,则其用量为填料质量的1.0%左右。其他工艺成型的制品、软制品及发泡制品,用量为填料质量的0.3%~0.5%。
其他偶联剂
1、铝-锆有机金属络合物偶联剂:由美国Cavedon化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由于在铝-锆有机金属络合物偶联剂分子结构中含2个无机部分(锆和铝)和1个有机功能配位体,故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分子中无机特性部分的比例大,一般介于57.7%~75.4%,具有更多的无机反应点,可增强与无机填料或颜料表面的作用。
2、有机铬偶联剂:由不饱和有机酸与铬原子形成的配价型金属络合物组成,为络合物偶联剂。它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偶联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但其品种单调,使用范围及偶联效果均不及硅烷及钛酸酯偶联剂。
3、稀土偶联剂: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价电子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稀土化合物在改进塑料加工、使用性能及赋予其新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而显著的功效。有研究采用国产新型稀土表面处理剂处理CaCO3,应用于PVC体系,大大提高CaCO3在PVC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体系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资料
[1]先进粉体技术:粉体表面改性与应用,丁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郭云亮,张涑戎,李立平.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及应用[J].橡胶工业,2003,(11):692-696.
[3]李红玲,董斌,韩延安,等.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2,41(04):99-102.DOI:10.16490
.
编辑:Alpha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