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新常态下,纳米碳酸钙企业的突破和超越

发布时间 | 2015-10-20 16:35 分类 | 行业要闻 点击量 | 4067
碳酸钙
导读: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每一个企业单元都不能独善其身。龙岩有几个工业园区,像东肖工业园,好一点的,开工率差不多50~60%。差一点的,像龙州工业园,高陂莲花工业园,开工率只有...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每一个企业单元都不能独善其身。龙岩有几个工业园区,像东肖工业园,好一点的,开工率差不多50~60%。差一点的,像龙州工业园,高陂莲花工业园,开工率只有20~30%。通过常山金雄化工厂长表述,他们的开业率仅有20%。包括我们,虽然订单还是排得满,但是还是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用中央的话讲,叫新常态。什么叫新常态呢?一个是整体增长的速度在减缓,甚至在负增长,另一个是优胜劣汰——做好准备的活下来了。那么,在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我们如果不采取一些比较超前的措施,就很难说我们一定能持续盈利,更不用说做强做大。

 

全国有正常生产的,总共有三四十家的纳米钙厂,我们大部分是有接触的,也有拜访过几家。发现这个行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其实纳米钙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性,所以每年还是保持一定的增长,据某纳米钙厂老板说,是30%的增长。挑战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挑战,一个是做纳米钙的企业在增多,二是在运用的拓展上碰到一些瓶颈。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个这个行业,就是:虽然蛋糕还不错,但是前有障碍,后有追兵。

 

我们在跟几家纳米钙厂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思路,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产业链融合。

我在一家纳米钙厂,听到一个消息,就是有人准备去整合他们,他们也准备被整合。他们这个整合,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产业链的整合。当时,想起海尔的事情。其实像海尔这么大的一个厂,周边一定有很多配套的厂在周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一个牢固的链条。为什么我今天要第一个讲产业链呢?因为我们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产业链,我们的客户关系离不开产业链。我们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凝聚一批优秀的企业,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产业链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融合。现在浙江的一些资本集团,已经在做这个事情。比如,纳米钙行业,他们会收购一些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优秀的企业,比如纳米钙厂,硅硐胶厂,工程塑料厂,就是上游下游,都来参股,然后整合上市。

 

2.是技术创新的融合。就像苹果手机一样,他们的技术创新,事实上已经延伸到方方面面。他们自己不生产,但是他通过掌控市场和技术,他来指导你要怎么生产。这个现象,在广西碳酸钙行业,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不过这是政府主导,以后能发展到什么样,还要看一看。他们是政府牵头,成立广西碳酸钙行业协会,以广西大学为中心,他们买研发设备,据说就花了一千多万。鸿丰也是他们的会员。在这个协会里面,有资本集团,有高校,有碳酸钙上游、下游的各类的企业。所以他们这种,既是产业链的整合,又是技术创新的整合。

 

面对这种技术融合的趋势,我们要如何做呢?作为纳米钙企业来说,我觉得有必要和粉体设备厂家联合起来,做好工艺的改进。对下游使用客户来说,要用这种理念去影响你的客户,让他们愿意跟你一起做好配方改进,研发出更先进的最终产品。这一点下面会专门讲到如何做好技术创新。

 

3.是客户关系的紧固。我们的客户有做重钙的,有做灰钙的,有做纳米钙的,我发现他们当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客户关系非常牢固。当然,经常走动、合理的利润(不要太高),这个是共同点。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非常注意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有配方的改进。当时我们有两个做灰钙的客户,两个人都是用雷蒙机,生意都还可以。一个是很快就上了我们的灰钙机,另一个是感觉生意还可以,觉得设备贵,迟迟不上。今年呢,形势一变,一个还能维持他的客户,另一个生意就差很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及时创新,甚至主动创新,超前创新,才能走在别人的面前,保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关于客户的问题,后面我还会分享一下关于营销模式的转变的问题。

 

二、降低成本。

纳米钙企业要降低成本,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是智能化,第二个是扩大规模。

 

智能化,是我从一家纳米钙厂看到的。他们用几台工控机,用很多传感器把各个设备的参数都采集起来,比如转速,温度什么的,然后设置一个最佳范围,超限预警范围。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是能够提前预警,质量比较好控制,第二是节省员工。据他说他们原来有二百多个工人,现在只有130多个。

 

那么如何扩大规模呢?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比如像我们公司,最近采取了五个措施。第一个措施,叫创新模式的转变;第二措施,叫营销模式的转变;第三个措施,叫员工培训模式的转变。第四个措施,叫人事管理的标准化;第五个措施,叫工作流程重造。这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三年,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这五大转变。

 

先来讲第一个,创新模式的转变。比如碳酸钙行业,活得比较潇洒的,比如上海东升新材料公司(做造纸用碳酸钙的),长春大力纳米公司(做功能性轻钙的),都是力足于技术创新的。

 

谈技术创新容易,但是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人。所以,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员工培训模式的转变。

 

员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心态的问题,二是能力的问题。有些时候,他有能力做,但是他不去做,或不想做,或很被动地做,那是心态的问题;如果他想做,但是做不好,那是能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设置了两种培训。一种是周六的培训会,主要解决的是心态和意识的问题。另一种是周一的业务会,主要解决的是业务能力等具体的问题。我们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通过提前确定主题,让每个人有所准备;让与会人员轮流分享,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重点分享,让优秀的经验得以扩散……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改善了工作的态度,提高了工作的能力。

 

再来说创新模式的转变。我们以前的创新,是客户提需求,我们帮忙改进设备。这种模式有两个缺陷:第一,能提出技术需求的企业比较少,创新的来源比较窄;第二,随着市场的演变,创新点越来越少,创新的难度越来越高。我们现在通过两点措施来改变这种落后的创新模式。第一是全员创新。我们通过培训来提高销售人员和售后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个人在跟客户的交流过程中,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这个行业、这个设备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纳米钙的水份要如何降低,要如何防止粘粉的问题,硅灰石的沉降值要提高等,我们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及技术的改进。第二是提前创新。什么叫提前创新呢?我们有一套情报系统,有专门的人员对整个行业的专利、论文进行梳理和挖掘,从而发现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提前做好创新工作。

 

接下来讲营销模式的创新。大家都知道,随着市场的疲软,客户来源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粉体企业来说,一两个优质的客户,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那么,营销模式的创新,在新常态形势下,显得越发重要。

 

我们知道,营销通常分成两个部门,一个是负责企业形象的塑造,我们通常称之为营销策划,比如出方案、政策、画册、论文、软文、光盘、书籍等;一个是销售,就是我们说的业务部。业务又分成几个环节,比如售前、售中、售后。按照我们的经验,这几个环节都可以拆分的,拆分之后要仔细地去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不能做得更好?比如,我们公司在寻找项目的环节,运用了多种营销手段,比如我们定制了几款软件,专门用来找客户;我们充分运用了短信、微信、邮件、QQ等多种沟通手段;我们讲究人员的配合、部门的协作,以集体的力量来提高效率和概率。

 

关于人事管理的标准化,我们做了以下三点措施。

 

第一,员工职责的明确;比如售后服务人员,以前是安装调试完了就完了,现在不行。现在我们给售后服务人员的职责有三条,第一是安装调试,达到合同要求;第二是配合销售做好二次销售或转介绍;第三是为把安装调试当作试验的机会,为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不仅规定了这些职责,而且还规定了具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我们还在多项制度上面有所体现,在流程上面有所体现。

 

第二,招聘体系的完善;比如我们招聘售后服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还要有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是如何发现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员工的呢?比如,我们会让试用期的员工把三个大袋子的粉装到三个小袋子去,然后再倒到量杯。优秀的员工会沟通,比如他会问:装多少?够不够?有的员工用手抓,有的员工用软纸片,有的员工用硬纸片;有的员工装完粉会把袋子里的空气挤掉,并且扎紧,检查;在倒粉到量杯的时候,有的员工比较有技巧,不会倒到桌子上……从中就可以看出这位员工在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动脑筋的习惯。我们也会给试用期的员工一段文章,请他陈述他的感想、心得、启发、跟实际工作如何联系起来。

 

第三,员工评价体系和淘汰机制的建立。我们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务的员工,建立了自评、初评、终评的评价体系,成为年终奖金发放的依据,成为升迁、淘汰的依据。这里面指标比较多,就不一一复述了。

 

最后,讲述一下如何重造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重塑,其实很多思路是在培训会议的时候发现的。我们每年会进行一次制度的修改,把这些问题,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去解决。比如采购流程,以前经常发现,车间要的东西有时候采购员会延迟甚至忘记采购。现在,我们通过常用品采购预警单和采购申请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装配人员提出装配下任务过急造成机器磨合不够,我们现在通过装配时间板来协调各个相关人员。

 

根据我们的观察,很多粉体厂的老板,自己很忙很忙,下面的员工呢,跟机器一样,叫一点做一点,不叫不做。这样的企业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根本的问题,在于管理。以上是我们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对各位有那么一点点启发。

 

龙岩市山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蓝辉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