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金属元素掺杂对磷酸铁锂性能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 | 2022-11-03 11:39 分类 | 粉体应用技术 点击量 | 2783
磷酸铁锂
导读:由于具有较低的原料成本、较高工作电压平台和热稳定性、优良电化学循环性能等优点,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在动力电池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站储能、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由于具有较低的原料成本、较高工作电压平台和热稳定性、优良电化学循环性能等优点,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在动力电池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站储能、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趋势。然而,较低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和电子电导率,导致LiFePO4材料的倍率性能差,极大限制了其在高倍率锂电池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延伸。因此,LiFePO4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同时,由于市面上服役的LiFePO4电池已有大批量进入退役潮,对退役电池的LiFePO4材料进行高价值回收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于废旧LiFePO4正极材料分离预处理的局限性,少量Al箔或Cu箔不可避免地混入LiFePO4正极粉;此外,LiFePO4

正极材料掺Ti改性趋于材料产业化,这些都使得LiFePO4正极废料含有一定量的 Al、Cu 和 Ti 杂质。鉴于回收过程 Al、Cu、Ti 的深度脱除仍是难点,并且金属掺杂改善 LiFePO4材料性能已然成为共识,因此,研究以Al、Cu、Ti 等为主的金属元素掺杂在改善材料性能的同时,也对降低生产成本有着积极意义。

离子掺杂原理

迄今为止,LiFePO4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形貌控制、纳米化、表面包覆、离子掺杂等。其中,离子掺杂主要是指在包覆碳层的LiFePO4晶格中掺杂某些导电性好的金属离子,以降低Li+沿一维路径扩散的阻力,达到改善 LiFePO4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的目的。

一方面,掺杂离子不等价地替换LiFePO4材料中的Li、Fe 或O原子,可促成材料的晶格产生有利的缺陷;另一方面,电子结构各异的掺杂元素与LiFePO4的晶格相匹配,可扩宽Li+的扩散通道,提高Li+在晶格中的扩散动力学,从而提升材料的高倍率性能。

LiFePO4晶体结构示意图

LiFePO4晶体结构示意图

根据掺杂离子占据的位置,LiFePO4掺杂改性可分为Li位掺杂、Fe位掺杂、O位掺杂及Li、Fe位共掺杂

Li位掺杂可使一维通道的锂的层间距膨胀,进而改善Li+的扩散动力学;

Fe位掺杂可提高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降低电阻,提高材料的导电率;

O位掺杂可以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提高晶体的电化学稳定性。

1. Al掺杂

(1)Al离子掺杂

根据掺杂机理,掺杂离子可能占据Li位或Fe位。当占据Li位时,掺杂离子与 LiFePO4形成固溶体,不产生杂相;当占据Fe位时,掺杂离子与LiFePO4反应生成Li3PO4、Fe3P等杂相。

关于Al3+的引入是优先占据Li位还是Fe位,目前的研究有各自的结论。

一些研究认为,离子半径Al3+(0.053nm)小于Li+(0.0760nm),更倾向于占据Li位。Al掺杂材料的晶胞体积和颗粒尺寸均有所减少,这缩短了锂离子的传输路径,使其具有更高的放电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l掺杂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先增加后减小,是因为适量的Al3+可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但过多的惰性Al3+占据Li位,从而降低了活性Li+和放电比容量。说明少量Al3+掺杂有效提高 LiFePO4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而也有一些研究提出根据第一性原理LiFePO4中Al优先占据Fe位,引起LiFePO4 晶胞收缩,从而提高电导率。当掺杂量较低时,Al3+优先占据Fe位;而当掺杂量较高时,Al3+同时占据Li位和Fe位,使得Li位产生空穴,从而导致嵌脱的Li+量减少。Al3+掺杂能有效抑制颗粒的团聚,并且Li位、Fe位掺杂分别促使Fe3+/Fe2+混合电对形成和抑制单相FePO4形成,二者都有助于提高材料导电性。

总而言之,适量的Al3+掺杂对LiFePO4倍率性能的提高是有效的。

(2)Al粒子掺杂

金属粒子可以充当修复再生过程LiFePO4颗粒生长的成核剂,从而形成晶粒尺寸均匀和粒径小的正极粉,在提高LiFePO4导电率的同时不会降低材料的振实密度。

金属Al可在LiFePO4的高温固相合成中起到细化晶体颗粒的作用,提高 LiFePO4/C 的导电性,较低的Al粉量时生成的Fe3P相极大地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超过一定上限值后不仅降低Li+活性物质,生成的惰性物质Li3PO4杂相也降低了材料的导电性。

2.Ti掺杂

由于离子半径 Ti4+(0.068 nm)与 Li+(0.068 nm)相同,而略小于Fe2+(0.076 nm),Ti4+更趋向于占据Li位。当掺Ti4+量较低时,Ti4+优先占据Li位,与LiFePO4形成固溶体;掺Ti4+量较高时,部分Ti4+占据了Fe位,产生Li4P2O7、LiTi2(PO4)3等杂相。

当Ti4+占据Li+位时,减小了晶面间距和颗粒尺寸,晶格内形成 Fe2+/Fe3+混合价态,从而提高材料的充放电性能;但Ti4+量过高,则生成杂相Li4P2O7并降低活性Li+量。

因此,适量的Ti掺入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尤其以LiFe0.9Ti0.1PO4/C表现出优异的可逆容量和倍率性能

LiFeTixPO4/C 的倍率性能对比

LiFeTixPO4/C 的倍率性能对比

3. Cu掺杂

(1)Cu 离子掺杂

由于离子半径Cu2+(0.072nm)与Li+ Fe2+相差不大,理论上讲,Cu2+占据Li位或Fe位均有可能。

与其他金属离子掺杂一样,Cu2+掺杂不影响LiFePO4的晶体结构,但晶格常数和体积均略有减小,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倍率性能明显提高。掺杂的Cu2+以固溶体形式进入LiFePO4,形成阳离子型缺陷晶格,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

少量的Cu2+掺杂能够有效改善充放电过程中LiFePO4与FePO4两相界面的电子导电性,提高电化学性能;而过量掺杂量势必降低充放电过程可逆脱嵌的Li+数量。

(2)Cu 粒子掺杂

与Al杂质一样,在固相修复过程中Cu同样以粒子掺杂方式进入LiFePO4正极材料中。掺杂后的正极材料颗粒尺寸有所降低,同时可提高颗粒间电子传导效果;但Cu的粒子掺入会造成掺杂材料的可逆放电容量有所下降。一些研究认为这是Cu杂质引发电池的自放电,从而降低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

4. 其他掺杂

除以上几种金属离子外,还有许多元素可满足掺杂条件,如Li位掺杂通常采用一些半径较小的金属离子,如Zr、Cr、Nb、Mg、Na等。但一般来讲,在Li位进行掺杂,如果掺杂元素未能完全进入材料的晶格内部,很容易阻碍锂离子的传输通道,造成倍率性能过差,因此,目前Li位掺杂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

Fe位掺杂常见的掺杂金属则有Cu、Mg、Cr、V、Ti、Mo、Ni、Mn等,这些金属的Fe位替代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LiFePO4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掺杂离子容易取代Fe2+而引起晶格畸变,拓宽了锂离子传输通道,但要注意某些元素掺杂量过多会产生Li/Fe反位缺陷,甚至破坏材料结构。

常见阳离子离子半径对比

常见阳离子离子半径对比

而迄今为止,LiFePO4材料的O位掺杂的改性研究相对较少,掺杂元素主要是F、Cl等阴离子。适当的阴离子掺杂可以抑制材料的错位缺陷,有利于提高Li+的扩散动力学,可稳定LiFePO4的内部结构,且不会阻塞Li+传输通道,主要提高了LiFePO4材料的倍率性能。

总结

总而言之,元素掺杂改性能够提高LiFePO4材料颗粒内部导电性并且加速锂离子的扩散,目前仍是优化材料性能的主流选择。目前产业化生产LiFePO4材料时,对机理方面研究过少。通过先进的表征技术、理论计算与实验探索,研究LiFePO4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转变过程,深入了解Li+在相界面及体相的传输机制,对LiFePO4商业化生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来源:

1. 铝、钛、铜元素掺杂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李立平(广州化学);

2.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冯晓晗、孙杰、何健豪、魏义华、周成冈、孙睿敏(储能科学与技术);

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掺杂改性的研究进展,李立平、黄铿齐、李煜乾、谭泽、黄司平(化工技术与开发);

4. LiFePO4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开发进展,黄承焕、唐红梨、王长伟(电池工业);

5. 掺杂改性LiFePO4正极材料高倍率性能的研究进展,李娟、张柳丽、罗军(电源技术);

6. 锂离子电池LiFePO4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赵群芳、欧阳全胜、蒋光辉(湖南有色金属)。


粉体圈小吉

本文为粉体圈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复制本文内容,否则本公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