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认识电子陶瓷用钛酸钡陶瓷粉体

发布时间 | 2017-09-09 10:04 分类 | 粉体应用技术 点击量 | 10652
干燥
导读:钛酸钡(BaTiO3)是钛酸盐系电子陶瓷的主要原料,作为一种铁电材料,以其优异的介电性能,广泛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声纳、红外辐射探测、晶界陶瓷电容器、正温度系数热敏陶瓷等,具有广阔的应...

钛酸钡(BaTiO3)是钛酸盐系电子陶瓷的主要原料,作为一种铁电材料,以其优异的介电性能,广泛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声纳、红外辐射探测、晶界陶瓷电容器、正温度系数热敏陶瓷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誉为电子陶瓷的支柱。随着电子设备及其元器件的小型、轻量、可靠和薄型化的发展,使得对高纯超细钛酸钡粉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一、钛酸钡概述

钛酸钡是一致性熔融化合物,其熔点为1618℃。具有五种结晶变型:六方晶型、立方晶型、四方晶型、正方晶型、三方晶型;室温下以正方晶型稳定。


 

1  钛酸钡粉体SEM图片

 

2  钛酸钡立方晶型(左),钛酸钡的铁电相变示意图(右)

 

    1、钛酸钡的铁电性

BaTiO3受到高电流电场作用时,在居里点120℃以下会产生持续的极化效应。极化的钛酸钡有两个重要的性质:铁电性和压电性。

 

BaTiO3铁电晶体中存在许多自发极化方向不同的小区域,每个区域由很多自发极化方向相同的晶胞构成,这些小区域称为“电畴”。具有电畴结构的晶体称为铁电晶体或铁电体。图3给出了BaTiO3基铁电陶瓷在外电场作用下电筹的外形几何尺寸的变化。

 

3  BaTiO3基铁电陶瓷在外电场作用下电筹的外形几何尺寸的变化

 

2、钛酸钡的居里温度

BaTiO3居里温度Tc是指四方相和立方相间的相变温度,即铁电晶体失去自发极化(电畴结构消失)的最低温度。BaTiO3居里温度约为120℃。

 

二、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方法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其中,固相法是最为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钛酸钡等钛酸盐的重要方法;液相法优势明显,可以制备高纯超细的钛酸钡粉体,在国外,草酸盐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气相法发展缓慢,还不成熟。

 

1、固相法

固相法是指将组成钛酸钡的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TiO2BaO)或它们的酸性盐(TiO2Ba(CO32)混合、磨细,然后在1100℃下长时间煅,通过固相反应形成所需粉体。其反应方程式为:

 

BaCO3+ TiO2  BaTiO3+ CO2

 

固相法优点是:工艺简单成熟,设备可靠,原料价格便宜。

缺点是:制备的粉体化学成分不均匀、易团聚、粒径粗;粉体纯度低,而且反应在高温下进行,能耗也较大。

 

4  固相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工艺流程

 

2、液相法

液相法又称为湿化学方法,是由原子、离子通过成核和长大两个阶段制备超细粉体的方法,其特点是较易成核、组分均匀,可以制得高纯度的粉体,也便于添加微量元素进行改性。总的来说,制备优质钛酸钡粉体,液相法要优于固相法。其又可细分为水热合成法、沉淀法、溶胶- 凝胶法等。

 

2.1 水热合成法

BaTiO3粉体的水热合成法是指把含钡和钛的前驱体,一般为氢氧化钡和水合氧化钛水浆体,置于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容器中,在水热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经过一定时间,在水热介质中直接生成BaTiO3粉体。

 

目前,国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氯化钡、四氯化钛为原料,在240℃下,经12h水热合成得到四方相钛酸钡纳米粉体。在原料钡钛比为1:6的情况下,首先将氯化钡用蒸馏水溶解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与一定量的四氯化钛混合,并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混合均匀后置于内衬为四氟乙烯的高压不锈钢反应釜内,密闭升温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所得沉淀物进行过滤、洗涤,直至没有Cl-检出,然后将沉淀于80℃下干燥后,制得钛酸钡粉体。

 

水热法优点是:

1)制备的粉体晶粒发育完整,粒度分布均匀,颗粒之间少团聚。

2)可以得到理想化学计量组成的材料,其颗粒度可控.

3)原料较便宜,生产成本低。

4)粉体后续处理无须煅烧,可以直接用于加工成型,避免了在煅烧过程中晶粒的团聚长大和容易混入杂质等缺点。

 

缺点是:

1)反应环境条件苛刻,导致成本过高。

(2)-液反应缺乏热力学数据,同时存在氯盐所引起的腐蚀问题。

 

综上,如果水热法能够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能解决以上问题, 水热法的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2.2 沉淀法

沉淀法主要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

 

1)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是指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控制适当的条件使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陶瓷粉体沉淀物。将 Ba(OC3H72Ti(OC5H114溶于异丙醇中,加水分解即可得到沉淀的 BaTiO3。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5  直接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工艺流程

 

直接沉淀法优点是:工艺简单,在常压条件下进行,不需高温,反应条件温和。

缺点是:易引入TiO2BaCO3等杂质, 且粒度分布宽,需要一定的后处理。

 

2)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将TiCl4BaCl2的混合溶液在室温下加入到草酸溶液中,并加入表面活性剂,不断搅拌,发生沉淀反应生成草酸氧钛钡沉淀,BaTiO3的前驱体,经过滤、洗涤、干燥、煅烧,制得 BaTiO3 粉体。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6  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工艺流程

 

共沉淀法优点是:所得粉体杂质含量低,易掺杂。缺点是:但粉体团聚较严重,钡钛比难控制。

 

2.3 溶胶-凝胶法

溶胶- 凝胶法是以金属醇盐或者无机盐为原料,经水解、缩合、使溶液形成溶胶,然后再使溶胶凝胶化,经干燥和热处理得到粉体的一种方法。溶胶- 凝胶法多采用蒸馏或重结晶等技术保证原料的纯度,工艺工程中不引入杂质粒子,制备出的粉体纯度高、组成均匀、粒度小、化学活性强。

 

目前,国内研究者采用 SAG 法,即硬酯酸钡和钛酸丁酯反应来制备 BaTiO3粉体。其过程是将硬酯酸钡溶于硬酯酸中,然后加入等摩尔的钛酸丁酯反应得到凝胶,在 800℃煅烧得到粒度为20nm的BaTiO3粉体。

 

溶胶-凝胶法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有机溶剂具有毒性以及高温处理会使粉体快速团聚,操作条件严格且不易控制,所以难以工业化,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作者:李波涛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