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昊教授的能源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在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 (影响因子:11.553) 上发表以“Fe3N constrained inside C nanocages as an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through post-synthesis nitridation”为题目的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针对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活性物质严重体积膨胀造成电极粉化失效的瓶颈问题,提出了碳约束氮化铁纳米核壳结构。
该结构不仅有效抑制内部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同时表面多缺陷碳层为界面电荷快速转移提供有效路径。实验证明,在500次循环中电池仍能维持工作容量,未发现明显衰减。审稿人对材料设计新颖性及电化学性能给予高度评价。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赵纪军教授、曹国忠教授等相关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得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联合资助。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