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颗粒缩小至微纳米尺度时,会出现四大神奇现象:表面效应(表面原子比例大幅增加)、小尺寸效应(量子约束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此赋予了微纳米颗粒迥异于许多常见块体材料的声、光、电、磁、热等物理化学特性,在生物医学、光电、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过,另一方面,微纳米材料极高的比表面积也使得其表面能可能比宏观材料要高出数倍,甚至更多,颗粒极易自发地、不可控地发生团聚,形成尺寸更大的次级粒子。这种强烈的团聚倾向不仅使得基于单个颗粒尺寸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难以充分发挥,还可能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分散、流动性差、加工过程堵塞、产品性能不稳定或批次一致性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微纳米颗粒团聚体(来源:网络)
表面改性技术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粉体颗粒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有目的地改变粉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赋予其新的功能,从而满足粉体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工艺和设备外,粉体的表面改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表面改性剂在粉体表面的作用来实现。目前,国际上粉体表面处理剂的种类多达几千种,从常见的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各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到高分子分散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酸铵盐)、再到功能性磷脂/聚乙二醇(PEG)等专门设计的表面改性助剂,不同的改性剂拥有不同的基团及改性原理,对粉体表面的改性效果和改性后产品的应用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粉体原料的性质、产品的用途或应用领域以及工艺、价格和环保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改性工艺以及改性助剂是每个粉体技术研究与应用人员的必修课。

广州哈伯粉体改性剂(部分)
12月23-25日,于珠海举办的“2025全国粉体检测与表面修饰技术交流会(第九届)暨CEMIA粉体技术分会2025年年会”上,广州哈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凌晖先生将在会议现场分享报告《微纳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与助剂选用之探讨》。届时,他将凭借多年来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化学助剂方面的丰富经验,阐述微纳材料表面改性的目的和影响因素,介绍目前主要表面改性剂的优缺点及选用方法,并详细分享“哈伯”微纳材料改性技术的创新思路。如您对该报告内容感兴趣,欢迎报名参会!
报告人介绍

凌晖,现任广州哈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长年在顶级跨国化工企业工作,具有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化学助剂等多领域的应用技术有丰富经验,对跨领域应用有独到见解。
珠海粉体表面修饰论坛会务组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