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表面能的测试方法及在粉体表征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 2025-11-10 14:53 分类 | 粉体应用技术 点击量 | 68
涂料
导读:表面能是表征粉体表面性质的关键物理化学参数,在材料科学、制剂开发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表征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粉体表面能的深入研究将在更精细的尺度上实现对粉体性能的精...

对于粉体材料而言,尤其是超细粉体,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其比表面积急剧增加,导致表面能显著升高。为了趋于稳定,高表面能的颗粒会通过相互聚集来降低总能量,这是引起粉体团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粉体表面能并探寻其降低方法,对改善粉体分散性、流动性、润湿性及粘附性等关键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表面能的定义

从微观角度看,物体内部的分子受到周围分子的均衡作用力,而表面分子则因一侧作用力的缺失,处于能量较高的不稳定状态。从定义来看,表面能即是:把一个固体材料分解成小块,破坏其内部化学键需要消耗的能量。


从热力学角度定义,表面能(Γ)是在恒温、恒压和恒定组成的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A)时体系吉布斯自由能(G)的增量,其表达式为:


二、粉体表面能的主要测试方法

粉体表面能常用的测试方法是IGC-反气相色谱法接触角法

1IGC-反气相色谱法

反气相色谱法是一种气固技术,用于表征固体材料的表面和体相特性。由于其可靠性和精度,IGC已成为实验室颗粒材料表面能表征的首选方法。

原理:将待测粉体作为固定相填充于色谱柱中,以一系列已知性质的挥发性探针分子(非极性与极性)注入载气。通过精确测量探针分子在粉体柱中的保留时间或保留体积,可以分析探针分子与粉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而计算出粉体的表面能及其分量。其保留体积和保留时间的关系如式所示:


其中,tr为探针分子保留时间(min);t0为参照气体(甲烷)保留时间(min);F为载气流速(mL/ min);m为样品填充质量(g);C为校正因子;J为非理想气体性质进行压缩的校正因子。


表面能分析仪(iGC-SEA)技术原理

特点:

·高精度与丰富信息:不仅能提供总表面能,还能解析出色散分量和极性分量,并可获得表面能分布、吸附热等信息。

·样品适用性广:适用于粉末、颗粒、纤维等多种形态的样品。

·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数据重复性好。

2接触角法

对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进行测量,借助关系方程求解得出表面能。当液滴在固液、固气、液气界面张力作用下达到平衡时,固、液、气三相相交点受到的平衡力服从Young方程:


接触角示意图

常用的接触角测定方法有角度测量法、透过法、长度测量法和力测量法等。 一些研究者试图将粉体压制成平整的片材,在片材表面测量液体的静态接触角。但粉体压片后表面微观形貌粗糙,测试得到的接触角结果不准确,不适合用于计算表面自由能。仅透过法可用于粉体表面的接触角测定,其中最常用的是毛细渗透法、薄层毛细渗透法。

(1)毛细渗透法

原理:固态颗粒间存在具有显著的毛细作用的空隙,润湿性液体一旦接触粉体即能自发渗透进粉体内部(毛细上升效应)。


毛细渗透法示意图

基于Washburn方程,通过测量液体在垂直填充的粉体柱中毛细上升的速度来计算液体与粉体的接触角。


·优点:更接近粉体的实际堆积状态,技术相对成熟。

·缺点:粉末柱的等效毛细管半径与粒子大小、形状及填装紧密度密切相关,每次装填的紧密程度对结果影响较大;液体的重力相对于毛细效应不能忽略时,也将影响接触角测定。

(2)薄层毛细渗透法

是毛细渗透法的变体,将粉体制成一个多孔性薄层,在特定装置上使液体沿水平方向穿透薄层,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液体前进的距离应用Washburn方程求出接触角。薄层毛细渗透技术比想象的要复杂,用这一技术测定粉体表面的接触角或固体表面能的成分仍存在争议。


薄层毛细渗透装置示意图

反气相色谱法与接触角法对比

三、表面能在粉体表征中的应用场景

1. 评价与优化表面改性效果

这是表面能测试最直接的应用之一。通过对比表面改性前后粉体表面能的变化,可以直观、定量地评价改性剂的功效和改性工艺的成功与否。表面能的降低通常意味着粉体由亲水性向疏水性转变,这对于其在有机体系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2. 预测与优化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粉体在复合材料基体(如树脂、塑料)中的分散均匀性,直接决定复合材料的最终力学、电学等性能。表面能是决定分散性的关键因素。通过测量粉体与基体的表面能,可以预测二者的相容性,并据此指导选择或设计表面改性剂,以优化界面相容性和分散稳定性。

3. 调控润湿性与粘附性

表面能直接决定了液体对粉体的润湿性(接触角)和粉体与其他材料的粘附能力。在涂料、油墨、化妆品和农药制剂等领域,通过表面改性调控粉体的表面能,可以优化其与液体的混合效果,防止结块,并增强与基材的结合强度。

结语

表面能是表征粉体表面性质的关键物理化学参数,在材料科学、制剂开发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表征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粉体表面能的深入研究将在更精细的尺度上实现对粉体性能的精准设计与调控,推动新材料与新技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1] 赵士雄,王智,王显胜,等.微/纳米颗粒表面能测定方法适用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

[2] 张世举,程延海,邢方方,等.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矿机械,2011.

[3] 储鸿.薄板毛细渗透技术表征表面改性导致的粉体表面能及其各成分的变化[D].江南大学,2005.

[4] 《表面能分析仪原理介绍》,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

[5] 《终于有人说清楚高分子材料“表面能”了!》Polymer侦探社

 

粉体圈整理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