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剂工艺和生产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早期依赖于“前店后厂”的小规模生产,到逐步向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生产阶段转变,直至目前已基本建立了标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相关管理制度。
图1 中药生产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然而,由于中药制剂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有大量品种在生产时严重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且基本采用间断式批次生产。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生产设备制造水准的日益精进,中药行业内部也逐渐滋生出一股实施连续化生产的强烈意愿和内生动力。
图2 中药制剂连续化生产的内生动力
近些年来,已经有大量中药企业着手开展连续制造相关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在连续制造口服固体制剂研发过程中,处方和工艺开发仍然依赖于研发人员的经验以及大量的试错实验。这种研发模式不仅带来了高昂的研发成本,而且通常情况下,由于缺少对工艺过程的在线监测和基于数学模型的反馈性控制,常常导致“工艺连续,但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遵循QbD理念并结合中药制剂特点,在设计中药制剂连续生产线时应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作为研发起点,在确定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包括关键理化属性、指标性成分含量等)基础上,基于风险评估和试验研究,确定关键物料属性(CM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有针对性地开发在线检测技术,实时收集中间体关键物料属性(CMA)数据,并建立关键工艺参数(CPP)与关键物料属性(CMA)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空间研究,建立能满足产品性能且工艺稳健的控制策略。这样在大生产时,只要对连续制造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并对过程波动做出动态反应,在批准的设计空间内进行过程调整,就能保证在输入变量变化的情况下,灵活地保持工艺的最佳状态。
图3 在线检测技术的设计策略
图4 工艺过程数学模型的构建逻辑
在6月11-13日于广州日航酒店举办的“中国粉体工业百人论坛”上,粉体圈特别邀请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专家杜若飞博士针对“PAT与数学建模技术在中药连续制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专题讲解,为解决连续制造过程中干法制剂处方与工艺开发过程中反复试错造成的研发效率低下问题,针对过度依赖研究人员经验引发起的制剂质量均一性、一致性、稳定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如您对该报告感兴趣,欢迎了解会议详情并报名!PS:同期还将举办以下展会及分论坛,届时欢迎您的到来:
【同期展会】
CAPE2024广州国际先进粉体装备展览会
2024广州国际粉末冶金暨3D打印展览会
【同期论坛】
6月13日 | |
CAC 展区 | |
10:30-11:30 | 2024先进陶瓷装备与材料“创新产品奖” 颁奖典礼 |
13:30-16:30 | 2024全国精密陶瓷加工技术与装备论坛 |
CAPE 展区 | |
10:30-16:30 | 2024全国粉体工业防爆技术与设备论坛 |
6月14日 | |
CAC 展区 | |
13:30-16:30 | 2024全国先进陶瓷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论坛 |
CAPE 展区 | |
10:30-11:30 | 2024先进粉体装备“创新产品奖”颁奖典礼 |
13:30-16:30 | 2024全国纳米粉体制备与应用研讨会 |
报告人介绍
杜若飞,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制剂开发与人工智能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等。近五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项目9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接受企业委托主持研发新药品种多项,累计项目金额近千万元。曾获2020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0上海中医药科技奖(著作类)三等奖;参编专著《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2017年3月出版。
参考来源:
[1]朱卫丰,沈玉,邓攀,等.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工业中的应用[J/OL].中国中药杂志.
广州粉体工业百人论坛会务组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