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扮演环保卫士的美国似乎总是在指责和干预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污染治理问题。然而,最近在发展光伏为代表的绿色能源问题上,美中两国却仿佛进行了角色互换。中国光伏正在上演“大跃进”,美国光伏却遭遇重挫,光伏产业在两国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待遇。
根据今年3月16日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规划,中国在总装机量上将成为世界第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当地时间6月29日否决了奥巴马政府极力推动的环保法案,其相关措施旨在限制燃煤发电厂汞以及其它有毒污染物的排放。
市场原本预计,若该法案通过将利好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发展,然而该法案被否给美股光伏板块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受上述影响,不仅美股光伏跌幅明显,包括英利、晶科、昱辉、晶澳、大全等中概光伏股也受到冲击,蝴蝶效应势必导致包括上游粉体企业在内受到影响。
人们不禁想问,这法案看上去不仅利国利民,并且符合美国环保卫士的身份,为何却被最高法院否决了呢?
据悉,传统电力行业行业团体及约20个州,对环保局提出的控制排放决定提出了反对。反对主要意见是两者对环保法案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理解不同,进而计算结果大相径庭。行业团体认为,政府为得到约600万美元的收益,强加了每年高达96亿美元的成本。环保局则认为,这些成本产生了数百亿美元的收益。这应该不仅仅是计算问题,很可能还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想要统一答案没那么容易。
回到环保法案出台源头,奥巴马政府力图将美国火力发电厂的碳排放最高减少至20%,希望在2030年以前,使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时的水平降低30%。初衷毫无疑问是好的,但却因为其推行法案时没有充分的对成本和收益进行严谨的评估推算,结果导致被否决。
这其中固然有新老产业的交锋因素;有奥巴马个人政绩追求的因素;还有美国在世界环保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因素。不过,我们也应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在推动行业发展过程中,严谨理性应该与激情感性相结合,让数据更多的说话,让政令更少的干预。行业健康发展,不必疾风骤雨,不必一拥而上,可以徐徐图之,可以井然有序。
(粉体圈 作者:启东)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