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淄博政府公布《关于加快主城区南部区域建陶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通过搬迁入园、提升改造和关停淘汰等途径,加快主城区南部区域130家建陶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见”中,除了直接信息外,我们还能嗅到哪些味道呢?
首先,要看“意见”中的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扶优扶强”。这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产业升级行为,所谓“优”、“强”有明确标准:对于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山东著名商标”“山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品牌荣誉和研发机构的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和通过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审核并完成整改的清洁生产企业,允许暂时保留,进行提升改造。
那么不“优”不“强”的呢?第二个词 “腾笼换鸟”就是答案:鼓励关闭搬迁的陶瓷企业利用原有土地、厂房发展现代服务业,向陶瓷产业链的研发、品牌打造和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发展。市、区两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要求,引导优质项目优先使用企业搬迁或关闭腾空土地。
其次,要看“意见”中的时间轴。
此次主城区南部区域建陶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分别是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月份以前)、搬迁改造提升阶段(2016年1月-2017年12月)以及清理整顿验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2月)。
无论选择是什么,截至目前所剩的时间,堪堪两年不到了。
最后,要看“意见”背后的含义。
如果给“建陶行业”这位好友定义印象的话,最多的一定是:产能过剩、高污染和高能耗、成本高而利润低、竞争残酷……对比淄博市世界瓷都的美誉,对比鲜明。我国有相当多的以各种矿产著称的市县,比如碳酸钙、重晶石、石英砂、高岭土、滑石、石墨等等;这些地方往往会形成加工利用这些矿产资源的下游产业集聚地,比如石材、玻璃、涂料、化工、耐火材料等。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和建陶类似的状况,淄博的“意见”不仅是其他建陶产业地的“意见”,其必然也会成为类似产业的“意见”,它们的境况和所剩下的时间,身处其中的人们可能当局者迷,也可能早有计较。
(粉体圈 作者:启东)
供应信息
采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