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粉体资讯 > 行业要闻 > 正文
王振波教授:“双碳”目标驱动下的钠离子电池技术进展(报告)
2023年07月17日 发布 分类:行业要闻 点击量:547
觉得文章不错?分享到:

在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储能电池技术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带动下,锂离子电池在技术、成本、寿命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并且未来还有巨大空间,但由于碳酸锂价格在技术储备上依旧需要更多创新。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工作原理非常接近的“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晚了20年左右,但碳酸锂价格高企,不断压缩中下游盈利空间,寻找可替代方案迫在眉睫。业界认为,钠离子电池完全能够凭借钠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有望在未来规模储能领域实现广泛的应用——通过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将会有效弥补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问题,促进能源系统的多元化与低碳化发展。

钠离子电池

另外,其作为新型电池路线发展的规划目前已被政府写入多个政府文件,如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加快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

钠离子电池发展关键

钠离子电池整体结构与锂离子电池一样,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但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更为低廉,生产方式也可以借鉴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生产技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

但作为限制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部分,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一直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查阅以往文献,可知:典型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钠空位有序和大体积相变的基础科学问题;普鲁士蓝类材料结构缺陷多,晶格水含量高,对电化学性能容易产生不利影响;聚阴离子类材料本征电子电导率偏低等。另外负极材料的最佳选择“硬碳”也具有首次库仑效率(ICE)低、倍率性能差等问题。

普鲁士蓝类材料

普鲁士蓝类材料

不过随着对钠离子电池重视程度的提高,科学家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上正不断取得进展。如果您想了解近两年钠电技术进步到了何种程度,欢迎来到7月24~26日即将在成都举办的“2023新能源粉体材料暨钠离子电池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来自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振波教授将带来题为《“双碳”目标驱动下的钠离子电池技术进展》。届时报告中将重点介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王教授所在课题组在钠离子电池磷酸钒钠和氟磷酸钒钠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于报告人

王振波

王振波,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第四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获2022年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连续9年(2014-2022)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21年和2022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团队负责人。担任Batteries顾问编委、《电源技术》、《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1998年、2002年、2006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7月起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化学电源、氢燃料电池、电催化、纳米电极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其他省部委项目8项,其他及企业课题40多项。在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上发表SCI论文270多篇,H因子59。近5年发表IF>10的论文67篇。入选ESI十年高被引论文19篇,ESI热点论文4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2项,转化18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

 

成都新能源论坛会务组

本文为粉体圈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复制本文内容,否则本公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标签:
相关内容:
 

粉体求购:

设备求购:

寻求帮助:

合作投稿:

粉体技术:

关注粉体圈

了解粉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