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洁净、更智能!三星团队提出纳米颗粒制备新路线:激光液相烧蚀法

发布时间 | 2025-07-30 09:42 分类 | 技术前沿 点击量 | 25
纳米材料
导读:近日,韩国亚洲大学与三星电子联合发布研究,提出一种更加清洁、高效的纳米颗粒制备路径——激光液相烧蚀(LAL, 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技术,为柔性电子、仿生器件等提供新型材料解决方案。...

在智能传感与类脑计算日益兴起的今天,纳米材料的纯度与结构精度成为性能突破的关键。近日,韩国亚洲大学与三星电子联合发布研究,提出一种更加清洁、高效的纳米颗粒制备路径——激光液相烧蚀(LAL, 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技术,为柔性电子、仿生器件等提供新型材料解决方案。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上。


(a) LAL设备示意图,金属靶材浸没于液体槽中;(b) LAL过程中纳米颗粒生成的实拍照片

据悉,LAL 技术通过超短激光脉冲直接作用于浸没在液体中的金属靶材,无需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制备出高度纯净、可控尺寸和形貌的纳米颗粒。通过调节激光波长、强度、脉宽以及液体介质,研究人员可灵活制备出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核-壳结构等多种复杂纳米结构

相比传统化学合成法,这种“无配体”颗粒更适用于仿人类神经系统的器件——如触觉传感器、类突触存储单元等——其洁净表面可显著提升感应灵敏度与响应速度。研究显示,采用该法制备的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在氢气传感、类脑忆阻器等方向表现优异;而贵金属纳米颗粒则可通过调控表面状态,实现更高效的光学与气体识别。

“LAL有望成为一种更清洁、可扩展的纳米材料制备方式,为下一代柔性电子与智能感知系统注入新活力。”——研究通讯作者、亚洲大学Sungjun Park教授表示。

当然,该技术在大规模量产及颗粒稳定性方面仍面临挑战。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应加强实时监测、连续化制备工艺及实际器件集成等方向的探索。随着智能仿生技术的不断演进,LAL 有望推动纳米制造与类人计算之间的融合,打造“会看、会感、会思考”的新一代材料系统。

 

粉体圈Coco编译

作者:粉体圈

总阅读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