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粉体技术 > 粉体加工技术 > 正文
粉体“整容”的那些事儿
2019年12月23日 发布 分类:粉体加工技术 点击量:2604
觉得文章不错?分享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外表,注重自己的形象,在此情势下,整容技术应运而生。现如今,接受整容的人数正在迅速递增,而整容行业也因此发展壮大。诚然,当前人类社会对整容之美还存在些许争议,不过,在粉体圈,粉体“整容”的必要性早已成为共识,是其提升自身价值、走向粉生巅峰的必要手段。

粉体“整容”的物理与化学方法

天生我粉必有用,“整容”技术不可少。粉体“整容”技术可谓五花八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物理法和化学法。简而言之,运用物理法“整容”的粉体表面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法“整容”的粉体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际上,粉体的“整容”一般被称作“表面改性”。

物理法表面改性

 

化学法表面改性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物理法通过选用合适的漂亮衣服来为粉体“整容”,粉体表面还保留原来的“容貌”,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均不变;还有一部分物理法采用高能射线照射来“整容”,虽然粉体表面的物理性能发生了变化,但化学成分仍保持不变。而化学法更像是给粉体表面植入了“新基因”,使表面生成新的化学键,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

某种粉体改性前后电镜对比图:

 

 

 

粉体“整容”效果的评价

整容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看,吸引别人的目光,得到肯定的评价。粉体“整容”自然也不例外,有整好的,自然也有整残的。整容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是得通过科学的标准来评价。

吸附量评价法

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来“整容”的粉体,自然要通过吸附量来评价。颗粒表面吸附的改性剂越多,颗粒的改性效果越好。例如,已知添加量的丙氨基硅氧烷通过偶联吸附效应对溶液中的白炭黑粉体改性,通过对体系中未吸附的丙氨基硅氧烷的量进行测定(光度计),可计算出吸附量,进而评价其改性效果。

表面自由能评价法

通常粉体的表面自由能较大,改性剂附着在粉体表面后会使其表面能下降。因而,表面能的降低往往能反映改性剂的附着程度,进而表征其改性效果。例如,硬脂酸对碳酸钙的改性,可通过测定其表面能的变化来评价效果。

分散行为评价法

对于浆料体系中的粉体颗粒,其改性的目的是提高其在浆料中的分散性。因而,可通过分散效果来表征改性效果。分散行为可通过直接观察来描述。例如,利用不同偶联剂对甲苯中的云母粉进行改性:呈现“均匀分散”,则改性效果好;呈现“团块沉底”,则改性效果差。分散行为还可通过测量累计沉降速率来评定。沉降速率大,表明颗粒分散差、聚团性强;速率小,表明颗粒分散好、聚团性差。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沉降物体积测量法、黏度测量法、吸油量测定法等等。针对不同的“整容”方法,就要选择对应的评价方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有效!

作者:王京


相关标签:
相关内容:
 

粉体求购:

设备求购:

寻求帮助:

合作投稿:

粉体技术:

关注粉体圈

了解粉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