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粉体技术 > 粉体应用技术 > 正文
粉体技术与药物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关系浅析
2016年10月08日 发布 分类:粉体应用技术 点击量:5963
觉得文章不错?分享到:

1、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静脉外途径给药后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根据药物吸收测定和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并不相同,因此药物含量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标准。除药物含量外还应考虑与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关问题,即生物利用度,所以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1药物的时量曲线

 

吸收速率及吸收比率:

A曲线:药物吸收速率过快,引起机体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

B曲线:药物吸收速度适中,未对机体产生毒害且有治疗效果。

C曲线:药物吸收速度过慢,对机体未起到治疗作用。

 

对需要多次连续给药,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视;但对于一次给药(尤其急救用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药物吸收过慢,即使最终100%被吸收,也因未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无法发挥作用。说明药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吸收速率,集中表现在药峰时间和浓度上。

 

因此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详而贻误治疗。

 

 

2粉体颗粒大小对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影响

医学相关研究表明,固体药物制剂中,药物的颗粒大小影响药物从机型中溶出及释放的速率,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与生物及利用度。对难溶性固体药物而言其粉末愈细,粒径愈小,比表面积愈大,溶解速度愈快,药物吸收速度也愈快,吸收量愈多,药效就愈好。

 

因此减少制剂中固体颗粒的大小,有利于药物的溶出,也有利于难溶药被人体吸收,进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及生物利用度。但过细的粉末易因粉体团聚而导致流动性较差,影响药物制作过程。但超细粉在应用过程中因其溶解速度快,人体吸收快,所以易使人体中毒,因此需要更加精准的配方设计及临床测试。

 

 

3粉碎技术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粉碎技术对天然药物或者合成药物进行粉碎所获得的药物粉体,具有不一样颗粒大小,形状,表面能,比表面积等,对医药粉体后续的制剂的工艺性能及产品质量影响甚大。

 

以普通冲击式粉碎生产的药物粉体颗粒粗(成品粒子大于50μm),形状不规则,药物颗粒的溶解度,溶出度与溶解速度都较小,生物体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及疗效降低了。

 

以超音速气流粉碎生产的粉体粒度小(可达亚微米级)且分布窄,药物溶解度,溶出度及溶解速率大,生物体吸收率高。但颗粒表面因气流冲刷而带有静电,粒子小表面能高,这种粒子的极易团聚,导致流动性差,制造药品过程需加特殊处理。

 

以化学法制备的药物粉体有球形,类球形及多面体型。球形粉体流动性好,易灌装,成型;非球形多面体药物粉体,混合后制成片剂致密,不易离析。

 

4分离及分级技术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影响

分离技术:在药材的粉碎与提取以及化学法制备药物的过程中,分离技术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中药粉碎之后,用适当的溶剂浸泡,将有效成分与原料分离出来,大大提高生物利用度及疗效。

 

分级技术:粉体的分级技术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无论是机械粉碎还是化学合成的药物粉体,粒径分布同通常是比较宽的。原料粉体里的大颗粒会使吸收速率下降,使疗效变差,但合理的大小颗粒配比又可以达到控制药物吸收速度的目的。因此,需要对粉体进行多次分级,以方便人工调控药物粉体的细度以达到想要的治疗效果。

 

 

5表面处理技术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接受药物之后,因药物存在的表面状态不同而产生不完全一致的效应,进而对生物利用度及疗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粉体表面改性技术修饰医药粉体表面,可以获得具有合适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医药产品。

 

例子:利用表面包覆或为胶囊化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进而改变或者控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

 

6粉体混合技术

药物制剂通常由多种成分组成,因此,这些成分混合是否均匀,对后续医药产品的生物利用度及疗效有着巨大的影响。

 

混合的越均匀,其用药生物利用度就越均匀稳定,其疗效就越稳定,其治疗就越稳定一致。因此需根据不同的药物粉体选取不同的混合技术及设备以达到理想的混合结果。

 

粉体圈 作者:小白


相关标签:
相关内容:
 

粉体求购:

设备求购:

寻求帮助:

合作投稿:

粉体技术:

关注粉体圈

了解粉体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