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镧与磷酸氢根和碳酸根的反应原理
一、 与磷酸氢根(HPO₄²⁻)的反应
1. 核心原理与方程式
磷酸氢根(HPO₄²⁻)是一个两性离子,既可作为酸(给出质子 H⁺),也可作为碱(接受质子 H⁺)。它与 La³⁺ 的反应,本质上是 La³⁺ 作为硬酸,优先与 HPO₄²⁻ 中的氧原子(硬碱)配位,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最终沉淀为磷酸镧(LaPO₄)。
化学方程式:
LaCl₃ (aq) + Na₂HPO₄ (aq) → LaPO₄ (s) ↓ + 2NaCl (aq) + HCl (aq)
这个方程式表明,反应会生成盐酸(HCl),使溶液的 pH 值降低。
离子方程式:
La³⁺ (aq) + HPO₄²⁻ (aq) ⇌ LaPO₄ (s) ↓ + H⁺ (aq)
2. pH 值的关键作用
这个反应对 pH 值极其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反应的 pH 范围:反应通常在弱酸性至中性条件下进行(pH ≈ 4-7)。
pH 过低(强酸性):如果溶液中 H⁺浓度过高,H⁺会与 HPO₄²⁻反应,将其转化为更质子化的形式:
HPO₄²⁻ + H⁺ → H₂PO₄⁻
这会导致溶液中自由的 PO₄³⁻或 HPO₄²⁻浓度急剧下降,使得 La³⁺无法有效沉淀,甚至不产生沉淀。
pH 过高(碱性):如果溶液中 OH⁻浓度过高,La³⁺会优先与 OH⁻反应生成更难溶的氢氧化镧(La (OH)₃)沉淀:
La³⁺ (aq) + 3OH⁻ (aq) → La(OH)₃ (s) ↓
这会干扰目标产物 LaPO₄的生成,导致产物不纯。
最佳实践:为了获得纯净的 LaPO₄沉淀,通常会使用缓冲溶液(如醋酸 - 醋酸钠缓冲液)来精确控制反应体系的 pH 值,或者在滴加过程中缓慢调节 pH,以确保反应按预期进行。
二、 与碳酸根(CO₃²⁻)的反应
1. 核心原理与方程式
碳酸根(CO₃²⁻)是一个强碱,极易从水中夺取质子生成碳酸氢根(HCO₃⁻)和碳酸(H₂CO₃)。它与 La³⁺的反应非常迅速且彻底,生成难溶的碳酸镧(La₂(CO₃)₃)。
化学方程式:
2LaCl₃ (aq) + 3Na₂CO₃ (aq) → La₂(CO₃)₃ (s) ↓ + 6NaCl (aq)
离子方程式:
2La³⁺ (aq) + 3CO₃²⁻ (aq) → La₂(CO₃)₃ (s) ↓
2. pH 值的关键作用
碳酸根的强碱性决定了其反应的 pH 环境:
反应的 pH 范围:反应在中性至强碱性条件下进行。
CO₃²⁻的水解:CO₃²⁻在水中会发生强烈的水解:
CO₃²⁻ + H₂O ⇌ HCO₃⁻ + OH⁻
这使得含有 CO₃²⁻的溶液本身就呈碱性。
pH 过低(酸性或弱酸性):如果溶液呈酸性,H⁺会与 CO₃²⁻反应,使其分解:
CO₃²⁻ + 2H⁺ → H₂O + CO₂ (g) ↑
二氧化碳(CO₂)气体的逸出会导致溶液中 CO₃²⁻浓度迅速降低,可能无法生成 La₂(CO₃)₃沉淀,或者沉淀溶解。
最佳实践:为了确保 La³⁺完全沉淀,通常会使用稍过量的 Na₂CO₃溶液,这不仅能提供充足的 CO₃²⁻,还能维持溶液的碱性环境,抑制 La (OH)₃的生成(尽管在强碱性下仍需小心控制)。
在污水除磷工艺中,氯化镧的作用是将水溶性的磷 “固定” 成不溶于水的磷酸镧,而真正的 “消除” 是通过絮凝沉淀等物理手段将其从水体中分离出来,并最终随污泥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
更多咨询欢迎致电18905378277